“十三五”时期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将如何推进?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作者:杨昆 2017/1/6
关键词:电力行业 电力工业 电力体制改革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这个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着梦想,今天已经触手可及。2016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电力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国家安全战略和社会发展全局。在能源消费增量换挡减速,能源结构更替步伐加快的变革时期,电力行业应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适应清洁能源“新格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我国经济换档升级汇聚力量,确保2020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创新发展成就“十二五”电力绿色转型
“十二五”时期,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规模迈上新台阶,在结构调整、节能减排、装备技术创新、电力国际合作、体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新成就。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由2010年的4.2万亿千瓦时增加到2015年底的5.7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3%,人均用电量从2010年的3140千瓦时,提升到2015年的4142千瓦时,超越世界平均水平,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达到25.8%。
装机规模迅速增长,供需形势趋于宽松。“十二五”期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9.7亿千瓦增长到2015年的15.3亿千瓦,年均增长9.6%。截至2016年10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15.6亿千瓦,同比增长10.8%,其中水电2.9亿千瓦、火电10.3亿千瓦、核电3352万千瓦、并网风电1.4亿千瓦。
2015年底,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近61万千米、变电容量近34亿千伏安。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格局基本形成,全国跨省、跨区电力资源配置规模达2亿千瓦,其中“西电东送”规模1.4亿千瓦。
在消费需求增长放缓、装机容量快速增长的双重影响下,近几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呈逐年下滑趋势。2015年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988小时,较2010年下降742小时;2016年1~10月,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3122小时,同比降低188小时。总体形势看,电力供需趋于宽松。
电力绿色发展转型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规模高速增长,光伏发电跨越式发展,水力发电稳步增加,核电建设规模居世界第一,五年累计净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2.7亿千瓦。2015年末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5.3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比重由2010年的25%提高到2015年的34%,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0年的8.6%提高到2015年的12%,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全国火电机组平均供电标准煤耗315克/千瓦时,较2010年下降18克/千瓦时,低于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015年325克/千瓦时目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2015年底,脱硫机组比例接近100%,脱硝机组比例约92%。尽管火电装机容量由2010年的7.09亿千瓦增长到2015年底的9.9亿千瓦,但2015年电力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2010年分别减少了425万吨、501万吨,减排量超额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电力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诸多技术国际领先。
电网方面,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并实现大规模应用,已建成“三交六直”9项特高压工程,在建“四交八直”12项特高压工程。广东南澳、浙江舟山、福建厦门柔性直流输电科技示范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柔性直流输电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智能电网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设备研制、标准制定、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深圳兆瓦级锂离子电池储能示范工程先后投入运行。
电源方面,百万千瓦级“华龙一号”自主核电三代压水堆技术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AP1400核电技术研发基本完成,自主开发的具有第四代安全特征的全球首个商用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开工建设。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超低排放燃煤发电技术广泛应用;60万千瓦、百万千瓦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先后投产,世界首台60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CFB)机组也投入商业化运行,世界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间接空冷机组已开工建设,25万千瓦整体燃气化联合循环(IGCC)示范电站、1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装置示范项目建成。800兆瓦级水电机组研制成功并实现工程应用。我国已形成大容量风电机组整机设计体系和比较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技术体系,3兆瓦风电机组广泛采用,规模化光伏开发利用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建成世界最高的305米锦屏一级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长达16.7千米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式引水隧洞群以及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261.5米高的糯扎渡水电站土心墙堆石坝。
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取得广泛共识,国际合作步伐加快。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电力行业积极落实倡议精神,牵头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开展了大量区域电网互联互通的研究和宣传,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倡议取得广泛共识,将在电力投资、技术进步、产业合作等方面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电力行业企业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要求,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投资范围涉及水电、火电、风电、输变电等领域。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在菲律宾、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投资运营项目,特高压技术也已走出国门,核电企业与多个国家签署合作协议。电力建设企业项目遍及世界各地,带动了电力装备和技术的出口。2013~2015年,电力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88亿美元,工程承包额累计1273.93亿美元,电力机械、器具及电气零件出口8585亿美元,取得了卓越成效。
系统优化加快“十三五”电力质量全面提升
2016年是电改9号文件出台第二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已初显成效——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已覆盖全国过半数的省级电网,初步实现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和《售电公司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对配售电侧有序放开的各个环节均作出了明确规定,保障改革目标顺利实现;鼓励电网企业与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成立产权多元化公司参与竞争,增量配电业务放开进入实操阶段。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电力工业的转型变革也将强有力地带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助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2016年11月,《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从供应能力、电源结构、电网发展、综合调节能力、节能减排、民生用电保障、科技装备发展及电力体制改革等八个方面,清晰地描述了电力发展五年目标,对促进电力行业发展、调整能源结构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电力需求的保障性建议,为处在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期的电力工业发展注入推进剂。
谋定而后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量提升,着力优化存量、做优存量,化解产能过剩。同时,着力于电力结构调整,以绿色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低碳发展进程。
清洁能源发展力度加大。2020年前我国电力需求仍处于中速增长,按照国民经济“十三五”规划目标,预计202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8-7.2万亿千瓦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4.8%左右。
根据电力需求,预计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亿千瓦,其中:煤电不超过11亿千瓦、常规水电3.4亿千瓦、气电1.1亿千瓦、核电5800万千瓦、风电2.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1.1亿千瓦。2020年,全国110(66)千伏及以上线路达到176万千米,变电容量79亿千伏安。
为完成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清洁能源将得到优先发展,2020年非化石发电装机比重将提高4个百分点。“十三五”风电新增装机7900万千瓦,“三北”地区要通过调整风电建设节奏、提高风电就近消纳能力、建设外送通道扩大风电消纳范围,三措并举解决“弃风”问题;中东部、南方负荷中心区风电开展力度将进一步提高,因地制宜推进海上风电建设,规划海上风电新增500万千瓦,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和“光伏+”综合利用工程,积极支持光热发电,规划太阳能发电新增6800万千瓦。为实现风电、光伏发展目标,要积极推广应用5~6兆瓦等级、研制8~10兆瓦等级海上风电机组,并进行工程示范;集中研制新型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突破大型光伏电站设计集成和运行维护关键技术,掌握兆瓦级光伏电站集群控制技术;组织开展风电场群智能控制、调度及能效评估,加强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并网集成和控制技术研究。此外,规划新增水电4000万千瓦,开工6000万千瓦以上,较“十二五”降低了大约一半;核电投产3000万千瓦、开工3000万千瓦。
煤电转型升级力度加大。继续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提速扩围”工程,加大能耗高、污染重煤电机组改造和淘汰力度。“十三五”全国实施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约4.2亿千瓦,实施节能改造约3.4亿千瓦。通过灵活性改造,增加调峰能力4600万千瓦,为提高系统安全和扩大新能源消纳提供保障。积极推广应用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如700摄氏度超超临界发电技术、60~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等,推动煤电高效、清洁生产。调整煤电布局,西部和北部地区主要布局建设大容量、空冷、超临界燃煤机组,东中部受端地区适量布局建设负荷支撑的大容量超超临界燃煤机组。
电网投资力度加大。加强外送通道建设,新增“西电东送”输电能力1.3亿千瓦,将为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配置和消纳奠定基础。持续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系统安全水平,进一步调整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提升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协调性,探索大电网间的柔性互联,加强区域内省间电网互济能力,规划新增50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9.2万千米,变电容量9.2亿千伏安。升级改造配电网,按照《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配电网建设改造累计投资不低于1.7万亿元;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推进“互联网+智能电网”建设,全面提升电网接纳和优化配置多种能源的能力。
电能替代力度加大。重点在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四个领域开展电能替代。到2020年,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煤,电能替代用电量4500亿千瓦时,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目前的25.8%提升至27%。力争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逐步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供热小锅炉。到2020年,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满足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的充电设施建设。
电力国际合作力度加大。国家将重点推进电力装备、技术、标准和工程服务国际合作,积极推进高效清洁火电、水电、核电、输变电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国际多边、双边合作机制等,稳步有序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区域电网互联互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破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增强我国电力技术、装备的竞争力。2016年6月,中电联牵头成立了中国电力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为电力及相关行业“走出去”搭建了合作平台,目前已经陆续有中外合作电力项目通过平台实现落地。随着“一带一路”和“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的深入推进,电力行业国际合作的机会将越来越多,平台将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全面推进能源革命。《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绘就中国电力工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为使发展“蓝图”成为现实,需要我们将发展理念落实到改革实践中,在积极稳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同时,以系统优化为主线,着力推动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有效促进互联网+、绿色金融等新生事物发展,推进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等市场化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体制创新为基础保障,加快电力生产和消费方式转变,实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新跨越,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